座人图像扫描分色中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法
图像扫描分色中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法
当前许多彩色图像印刷品的质量,不能令人满意,最近著名摄影王文澜写文章说:“国内出版物印刷水平与国际上有较大差距,还停留在较低水平”。笔者听到许多美编、摄影师都抱怨现在的画报、画册、期刊杂志的彩色图像印制质量不好,不能还原原稿,色彩失真严重,有的色彩成了图案色块,有该粒子可作为苦鬼臼脂素(抗癌药物)的运输载体的明暗、层次颠倒。凡此种种弊病,除了一部分原稿本身质量差之外,大部分还在于扫描分色技术不当。一是一些广告设计公司采用低档的平台扫描仪(约占20% 左右),扫描分色质量低劣;二是许多专业制版公司由于操作人员缺乏理化概念和标准化还原扫描分色的操作方法,仅依靠后处理,即依靠屏幕色彩作主观、随意的调整,致使高档专业扫描仪和电分机高端联的先进技术和强大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三是操作人员缺乏审美水平和对原稿的正确分析能力,不能根据各类原稿的特点进行正确的参数设置和恰如其分的调整。
实践证明:彩色图像复制,其扫描分色技术是质量好坏的关键。因为一方面是当前的电脑制版要把模拟式彩照、反转片等图像进行艺术地输入处理,首先都要经过扫描转化为数字图像,才能在印前系统的数字化工艺流程中传递,在这个扫描、转化过程中,有两个关键技术需 要掌握好,一是如何应用扫描仪从一开始扫描时就从原稿中获得最好的颜色层次信息,这对质量影响很大;二是从扫描仪输入的图像文件通常是RGB格式,在输出分色片之前,需将该文件转换成CMYK格式,即色空间的转换,这一步是分色处理的关键,它要根据油墨、纸张等印刷适性,设定点扩大值、灰平衡参数、黑版阶调,以及选择GCR还是UCR分色模式,只有正确地设置好这些参数,才有可能输出高质量的分色片。
另一方面是扫描分色有技术性,又有艺术性,既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原稿,从技术方面来合理地设置和调整灰平衡、阶调反差、颜色校正和清晰度等参数,又要从艺术的审美方面来处理色彩的基调、饱和度、空间距离,明暗、光影变化等关系。操作人员在这两方面的水平高低对产品质量影响极大。
下面就当前电脑制版中在颜色、层次、阶调处理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作些简要介绍,供读者参考。
一、处理好摄影图片的反差
一些摄影师反映,许多摄影图片印刷品的反差处理不好,有的高光不亮,暗调不暗,摄影图片的光线感不强,反差效果出不来;有的高光一片白,暗调一团黑,两端层次损失太多。这里既有点复制先天不足的客观原因,也有扫描分色时的阶调设定和调整不当造成的。
一方面由于当前摄影创作中,用各种前期和后期的加工来强调影调,色彩的对比,用不同的镜头和技法来得到夸张形象。目前高质量的照片、最大密度可达2.5O,能有效表现出的层次范围 0.01- 2. 20。彩色反转片的最大密度3.50,正常曝光的有效密度范围0.20-3.2O。而彩色复制由于受纸张、油墨等印刷适性的制约,高级涂料纸印刷品所能再现的阶调范围最大密度只有1.8-1.9。因此,复制时必须把原稿的阶调范围进行压缩,经过压缩必然损失一部分层次,所以印刷品不太可能再现高质量摄影图片的反差效果,尤其是彩色反转片。复制只能尽量做到充分利用纸张的白度和四色油墨叠加的最大密度这个色彩空间,达到最大的印刷密度反差和视觉上的明暗对比度,这方面应向摄影师讲清楚,得到他们的理解。
另一方面从扫描分色的阶调设定和调整上加以改进,这里的难度在于一是面对千变万化的原稿阶调范围要压缩调整到印刷品能再现的阶调范围内;二是对每一张原稿进行压缩调整时,要能够确定什么部位的层次该压缩,什么部位的层次该突出,以便把主体部分的层次强调出来,并能断定把它强调和压缩到什么程度为最佳。这既要有对原稿的分析能力,又要有正确的操作方法。解决方法:
1.由于当前许多高质量的摄影图片密度范围很大,无法完整地放入元件的线性区。因此,首先要根据每张摄影图片的密度反差和色调厚薄情况,确定最亮最白和最暗最黑部位作为阶调设定的起点和终点,并尽量做到把原稿密度范围对应调定在分色片的最大点值上,使印 刷品的反差尽可能地接近图片的反差。
2.白场设定既不能太平,太平会造成印品高光发灰不亮,又不能太崭,太崭会造成高光层次损失,以及信号噪声大,容易产生颗粒粗。其要领是:
①以中调为主,密度反差标准的图片,极高光定绝,而把需要层次的高光白色设定为基础白,即胶印为:C5%、M3%、Y3%。0PP膜凹印为 C7%、 M5%、 Y5%。
②以亮调为主,色密度淡薄的图片,则白场设定点值可稍大些,以最亮最白外设定基础白,以加深亮调的颜色层次。
③以暗调为主,色密度深厚的图片那就是看它检验的物资是甚么,可把次高光走绝,以突出高光的明亮度和减浅(提亮)中调。
3.黑场设定既不能不浅,太浅会造成印品暗调不厚实,力度不够,又不能太深,太深会造成印品暗调漆黑一团,层次并级。其要领是:
①密度反差标准的图片,要还原复制,黑场设定应选择图片暗调黑色部位,透射稿密度设定为2. 70- 2.80,彩色照片密度设定为1.80- 1.9O。基础黑胶即工艺为C95%- 98%,M85%-88%,Y85%-88%,K75%-80%。OPP膜凹印工艺为 C90%~93%,M80%~83%,Y80%~ 83%, K7O%。
②密度反差小,色调淡薄的图片,要加深复制,黑场设定则应选择图片次黑部位,透射稿密度设定为2.30-2.50。彩色以上就是介绍的金属材料实验机系统结构详细介绍照片密度设定为 1.50-1.60,设定基础黑。
③密度反差大,色调厚重,要减浅(提亮)复制,可选择图片最深最黑部位,并可有意识地加大设定密度值,透射稿密度设定为3. 00-3.50。 彩色照片密度设定为2.00-2.30,设定基础黑。
4.暗调复制成败的关键在于正确的黑版设定,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操作员没有重视对黑版的设定和调整;二是多数图片的暗调偏色,往往找不到中性黑色,影响黑版设定的准确性;三是黑版都是采用短阶调骨架曲线,即在C版50%处出小点,因而造成图片中间调层次不够,立体感不强。实践证明,有效地使用黑版,既可以增强图片的反差,又可以增强暗、中调层次。其要领是:
①黑场选点应尽量选在黑色物体的中性黑部位,保证黑版点值设定的准确性。
②黑版点值设定:胶印工艺为75%-80%为佳。OPP膜凹印工艺为70%。
③黑版的有效使用,不仅仅是简单地在三原色上增添黑版,其技术要领在于要与UCR相匹配,应在黑色部位适量减少三原色油墨量,以便为增加匀实的黑版腾出地方,用黑版拉开暗调层次,加强摄影图片反差。一般去除20%,C78%, M68%, Y68%, K90%。
④黑版的起始点延长至C版的 35%-40%处出小点,则可增加图片的中、暗调层次和立体感,当然黑版调子延长,色彩部分也会加深,要注意作相应减浅。
二、处理好彩色图片中的白色和黑色
彩色图片中的白色和黑色不仅是画面中的重要色,而且有了黑白色调就会显得色彩厚重纯正。美术类图像艺术,画家十分重视用白色和黑色颜料或调和其它颜料使用,可产生很美的色彩效果,一幅画中有白,也有黑,能使画面生辉不少。
摄影图片中主要有各种白色、黑色物体。色彩学家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白,也没有绝对的黑。无论“白”得如何亮,或“黑”得怎么暗,它都带有某种色彩倾向,但在具体的画面上,可出现夸张的白和夸张的黑。因此,我们复制时一定要重视彩色图片中的黑白色调,这是提高图像艺术效果的重要一环。
目前多数操作人员只重视对色彩的调整,而忽视了对白色、黑色的处理。因而经常把白色物体处理成一片白,完全失去了白色物体的层次质感。把黑色物体处理得漆黑一团,突不出黑色物体的层次质感。解决方法:
1.提高对彩色图片中的白色、黑色调重要性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黑白照片要比彩精度高色照片更具有视觉力度,是因为黑与白之间的反光率之差要比任何色彩之间的差大得多,据科学家测定:色彩之间的对比,即使是最强烈的原色之间或互补色之间的对比,都要比黑白之间的对比弱得多,如红绿并列与黑白并列相比,前者只能达到后者的40%,红绿平列与黑白平列相比,前者只能达到后者的23%,蓝绿并列与黑白并列相比,前者只是后者的19%,这就是黑白作品有时要比彩色作品来得响亮明快。因此,扫描时处理好彩色图片中的白色和黑色,不但能逼真地表现出各种白色和黑色物体的层次质感,而且又能突出视觉上的明暗对比度。
2.处理白色物体的要领
白色在色彩学上称为极色,处理好彩色图片中的白色,不仅能表现出各种白色物体的质地特性,而且白又能醒目,在亮处赋予光辉。
①彩色摄影图片中的各种白色物体,由于受光源色的影响,其色调变化是极为丰富的,处理时应首先充分理解各种白色物体的质地特性,然后根据不同的质地特性进行调整和处理。例如:白纸、白云、白花、白绸、白玉、白瓷等等,其质地特性不同,设定调整时应有所区别,白纸的白,可以处理得轻薄一些,而白玉、白瓷的白,则要表现出玉质感和瓷质感。如一些影青,天青的白釉等单色瓷器有光泽,表现光洁细腻,要再现出光洁晶莹的质感,扫描设定时,应保持高光区的青灰色层次。笔者最近看到几本这类瓷器画册,许多以亮、中调为主的各种白瓷碗,白瓷花瓶等器具,把亮调的白瓷色印制成了一片白,像白纸一样淡薄,亮调只有3%-5%的C版,M、Y版都是绝,有几幅连C版都绝,完全失去了瓷质感。
②美术类图像艺术品的白色更有特点,例如油画、水粉画中,白色是用颜料覆盖于它色之上来体现的,白色既白又有质感。因此,设定时要用三原色组成中性白来表现,只能把局部极高光绝。而水彩画,白色是靠留出水彩纸本身的白色来体现的,每幅水彩画中至少有一处是纯白,这样才会使画面亮丽、清晰。因此,设定时对局部高光白色可以绝。达·芬奇曾说过:“一幅画中最白的地方要像宝石那样可贵”。意思是说白的地方在画上是极少的,是 画家追求的一种特殊效果。因此,扫描设定时,一定要把它精心地表现出来的。
广告衫姑苏区工作服
夏季工作服
夏季工作服